0

育兒知識:兒科醫師怎麼面對與處理自己孩子的發燒?

作者:楊為傑醫師

 

發燒是家長心中的魔咒,舉世皆然

發燒是每個家長都會擔心的「症狀」。一但孩子發燒了,為人父母者就會開始緊張、擔心,我也是。我自己是兒科醫師,我的孩子發燒時,我一樣會擔心。即便我幫他檢查過,確定他應該只是單純的發燒。其實這情形全世界都一樣,我在越南、美國的醫院都見習過,都看過因為孩子發燒而焦慮的父母,這真的很正常。

但是只要我們對於發燒有多一些瞭解,心裡一定會踏實一點。

 

 

為什麼孩子會發燒?

發燒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舉個例子來說:iphone 的外型就是那個樣子,螢幕為主的觸控式手機。但是長那個樣子的觸控式手機並不一定是 iphone。而且手機的外型跟他的性能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有的手機外表很厲害,但是卻不好用,還會爆炸。(我絕對不是指 Note 7)

發燒就是一個症狀,跟疾病的嚴重度沒有直接的關係,請記得這點。例如:玫瑰疹會產生 40 C 的高燒,但是這個疾病並不會傷到孩子。導致發燒的原因很多,諸如:感染、免疫疾病、癌症、中暑、過度穿衣等等都會表現出發燒的症狀。以孩子來說,絕大多數的孩子發燒都是因為感染性疾病。被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

人的體溫通常恆定在 36.5-37.5 C 之間。這是因為我們腦部的下視丘有我們的「體溫中樞」,外部環境冷的時候,我們會顫抖增加產熱 ; 外部環境熱的時候我們會流汗增加散熱。這一切的反應都是為了要維持穩定的體溫。孩子因為感染而發燒時,身體會釋放大量的激素以對抗外來病原,同時這些激素會去刺激我們的「體溫中樞」,讓身體把體溫定位點上調至 38 C 以上,因此身體會增加產熱減少散熱來把體溫拉高。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增加我們抵抗外來病原的能力,事實上體溫升高時我們的抵抗力是增加的

所以:感染 –> 發炎 –> 為了增加免疫力 –> 體溫中樞把體溫設定點往上調 –> 發燒了

發燒不是壞事

發燒不是壞事

發燒不是壞事

 

 

發燒對身體的影響

誠如上面所言,發燒不是壞事,但是他的確對身體會有影響。

正面影響:適度的發燒會增加免疫系統的效能,加速清除外來病原的能力

負面影響:發燒會增加氧氣消耗量與心臟輸出,因此某些心臟病童、貧血的人、或者是會熱性痙攣體質的孩子發燒時是比較可能會有問題的。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腦炎、腦膜炎才會傷害腦部。而腦炎與腦膜炎卻也不一定會發燒喔!

 

 

物理降溫無效,甚至有害

門診時,經常會有家長問我能不能用退熱貼降溫。我通常都回答:可以用,但是應該沒啥效果。如果他體溫會降,也是身體自行降溫的,跟退熱貼無關。那溫水擦澡呢?答:「可能」會比較舒服,但是也沒有實際的降溫效果。(這不僅僅是我個人意見。這是兒科醫學會由十多位醫學中心兒科主任、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專家會議所建議的)

同上所言,孩子感染發燒,是因為身體把體溫設定點往上調,身體已經忙著產熱了,如果我們在周圍還一直拼命幫他降溫,其實反而增加身體負擔,也沒帶來任何好處。舉個例子來說:你把熱水瓶設定在 90 C,但是卻一直往裡面丟冰塊讓溫度不要往上升,那麼其實反而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這孩子有心肺疾病、貧血、代謝疾病等等,外在的物理降溫法,反而會導致循環系統崩潰,進而引起嚴重問題。

 

 

 

說到這裡,也許您會問:物理退燒反而會造成孩子負擔?這種說法是不是只有你在講?我怎麼都沒聽過?

事實上,每一位孩子的兒童健康手冊裡面都有寫。最新版的列在第 83 頁,大家可以翻一翻參考一下。

 

 

 

感染發炎引起的發燒,退燒藥是唯一解法

目前建議兒童使用的退燒藥包含了 Acetaminophen 與 Ibuprofen。商品包含了: ___、___(我不能公開寫商品名,但是都是三個字的)。正確使用下,「非常安全」。

但是發燒並不一定是因為感染,我就遇過好幾次新生兒被裹肉粽裹到發燒的。十天大的孩子,35 度的氣溫,還包了四件,不發燒才怪。那個孩子來門診時燒到 39 C,只好住院。但是住院換上清涼的紗布衣後,再也沒發燒了……。這種事情,一年會遇到好幾次…….。這些因為過度著衣因起的發燒,就非常適合物理退燒。

 

 

哪些狀況下需要積極降溫

發燒不一定需要退燒。我家兒子有時候生病會燒到超過 39C ,但是如果他精神都很好跑來跑去,其他一切正常,我自己也幫他檢查過確定沒問題,那我會放任他燒,反正發燒不是壞事。但是某些情形是需要積極退燒的:

  1. 孕婦
  2. 心臟病
  3. 肺部疾病
  4. 貧血
  5. 癲癇、熱性痙攣
  6. 身體不適者

所以,有時候我兒子如果燒得很不舒服、發燒時精神不好,我會積極使用退燒藥幫他退燒。簡單的來說:一切看孩子有無不舒服,或者是希望他晚上好睡一點。

 

 

積極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孩子生病時往往伴隨食慾下降,而身體缺乏水分時又會降低調節體溫的能力,發燒又會進一步增加水分的流失(體溫每上升一度C就會增加 10 %的無感水分流失),這是一個明顯的惡性循環。所以發燒時一定要積極地補充水分。

如果吃得不好,不能夠只喝水。發燒、流汗時會有大量電解質流失,如果沒有補充電解質而只喝水,會導致血液中的電解質不平衡(低血鈉),所以會看到孩子軟弱無力、精神不濟,甚至是產生抽筋、痙攣現象。

 

 

結論

  1. 發燒只是一種現象,跟疾病的嚴重度沒有直接關係
  2. 對感染性疾病來說,發燒不是壞事,甚至是對抵抗力有幫助
  3. 對於感染引起的發燒。物理性退燒(冰枕、退熱貼、溫水拭浴等等)效果不佳,甚至有害。
  4. 發燒不一定需要處理,有時保持密切觀察即可
  5. 如果要幫孩子退燒,正確使用退燒藥物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6. 某些狀況下需要積極退燒:孕婦、身體感到不適、心肺疾病、癲癇與熱性痙攣患者、貧血者
  7. 一定要積極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如果真的還是無法判斷孩子發燒到底有沒有關係,那就請帶孩子去看您的兒科醫師吧。我相信醫師們會很樂意的協助父母「客製化」治療的。

 

 

參考資料:

  1. 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問答集
  2. 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建議
  3. 美國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建議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