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育兒知識:幼兒溝通技巧,溜滑梯的50道陰影 by楊為傑醫師

之前我們談了一些與孩子溝通的理論,請先參考:這裡。接下來總是要實戰的。接下來如果有遇到好的故事與案例,筆者會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實際的案例,能夠給大家最多的幫助。

 

 

狀況:溜滑梯的50道陰影

很多孩子都愛玩溜滑梯,但是有時候都會自己開發玩法。例如不爬樓梯而從坡道「逆流而上」,跟他人爭先恐後,頭下腳上的溜下來等等,充滿「創意」的玩法。而這些創意,通常都會造成父母親的陰影。下圖是很常見的狀況:

6:17:2015 IMG_1611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上圖的情境是很常遇到的。情境中的孩子約莫兩歲,這個時候,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親,你會怎麼做?

我常常聽到的父母教育模式有下列幾種:

  1. 不可以這樣爬,你再這樣爬下次不帶你來!
  2. 直接把他抓下來,禁止他爬
  3. 開罵:跟你講過幾次了,都講不聽
  4. 放任他爬,不予理會

處理方式其實族繁不及備載,這邊僅列出常遇到的模式。最常見的就是:「禁止,禁止,禁止」+「威嚇」。

 

 

單純禁止是無效的

兩歲的孩子,他的大腦正處於探索期,他想不斷的去試探各種可能性。拿溜滑梯來說,他會想要正著溜,反著溜,側著溜,連續溜。他是一個小小科學家,去做各種實驗。單純的告訴他「這個不可以」,只會加強他想要做這件事情的想法

我們來做個實驗。請看我這句話:「腦中不准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請問您腦中是什麼?我想應該還是一隻大象的影像吧。所以如果您對孩子說:「不准往上爬」,他腦中是不是會出現「往上爬」,「往上爬」,「往上爬」?

 

 

威嚇孩子無效

這也是經常遇到的模式。如果你怎樣怎樣,下次就不帶你來。或是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不讓你玩等等。這個無效是因為威嚇的「後果」,沒有立即性,孩子根本無感。另外,很多時候家長的「威嚇」,並沒有真的落實。

「我下次不帶你來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一個不大有「未來感」的孩子,他根本不覺得這有什麼關係,他只在乎當下。另外一個常遇到的教養問題就是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歧見,經常導致「威嚇」無效。很多時候父母親決定的懲罰,例如不買玩具,不准看電視等等,很快都會被其他長輩打破。在這情形之下,教養自然不容易。

 

 

您可有不同的方式

遇到孩子不照溜滑梯的「常見模式」玩耍時,有幾種策略可以採用:

 

自由嘗試。在維持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由的嘗試。假設溜滑梯對孩子來說有100種玩法,只要能維持安全,那就讓他玩吧!很多模式,他只是想試一試而已。嘗試過了,他就不會一直想去做一樣的事情。例如:他想從溜滑梯的下緣直接往上爬時,通常不好爬,如果他爬不上去,他自然就會放棄了,不用我們教他。

 

轉移與脫離。如果是某些有危險的方式,那我們當然要採取行動。轉移: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這樣玩的,你要不要跟他們一樣?或者跟他說:爸爸示範一種方式,超棒的,我們一起做好嗎?(如果跟孩子的情感存摺是夠的,他會聽你的,因為你是他心目中的神)。脫離環境:如果他堅持某種很危險的玩法(高空彈跳),那就直接把他帶走吧。

 

簡短又明確的指令。兩歲孩子的腦袋是無法處理複雜指令的。他聽不懂:「溜滑梯的玩法就是要從樓梯那邊上去,然後從滑坡處下來,腳先下來,頭保持在上方」。
教導他時,要分解動作:「我們先從這邊爬上去(停頓),右腳先踏上去(停頓),扶著欄杆(停頓),換左腳(停頓)」,完成一個小指令後記得讚美他:「你好棒!我們繼續好嗎?」再來是下一個動作,依此類推。

 

 

 

結論

我們很習以為常的去「禁止」孩子。這個時候,我們要替他想,如果我們禁止他在滑坡處由下往上爬,那他該怎麼辦?我們必須引導他該怎麼做,甚至是帶著他思考這溜滑梯這樣設計,應該是要怎麼玩?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們自己的處境。上司罵我們:你那是什麼爛提案,這樣是行不通的,然後數落你失敗的100個理由。那時我們會想什麼?大概是:「你這麼厲害,不然你告訴我該怎麼做?」然後再補他一句:不教而殺謂之虐。

 

 

希望大家的改變

下次對孩子說:你「不要」OOO的時候,請記得做一個引導的動作。讓他知道「接下來他該怎麼辦」。而不是一味的禁止,這是沒有用的。

 

引導。引導。引導

medarchies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