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月閱讀: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這本書,是羽球教練推薦給我的。讀完之後很喜歡,決定做個紀錄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給我們對於習慣,一個站上高山的視野!善用習慣的力量,可以是個人、組織或者是社會巨大的槓桿,可以撐起、展現巨大的累積力量!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實在太長太饒口,以下會用『為什麼』代替!

 

作者是查爾斯.杜希格。是一位曾經入圍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記者。書中用數個案例和科學研究串連主題,是我很喜歡的閱讀類型之一。比起落落長的中文書名,英文書名:The Power of Habit 則是直接精準點出了主軸:習慣的力量。

 

大家猜猜看,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睛起床,到晚上入睡前,各式各樣的選擇和決定還有行爲,有多少比例是出自於習慣?有多少比例是出自於真正有意識的思考?研究表明,人們每天生活中,有『超過四成』是出自於習慣,而非來自於有意識的思考和決定!來給大家介紹一位很有意思的個案。

 

1992年,美國的尤金.保利威感染了病毒性腦炎,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尤金後來很幸運地活了下來,但病毒毫不留情地破壞了尤金大腦顳葉內側幾乎所有部分,腦部影像顯示尤金的大腦中央出現了核桃般大小的空洞,非常類似稍早的另一個醫學個案,亨利.摩萊森(Henry Molaison)。亨利為了對付難纏不斷發作的癲癇,在1953年接受腦部手術,切除了海馬迴及其周邊組織。手術某程度上很成功,亨利的癲癇發作頻率降低非常多 ; 但是他卻喪失了形成新記憶的能力!任何的新資訊停留在術後亨利腦中不超過二十秒!也由於這個嚴重的後遺症,亨利沒有辦法和家人住在一起生活,他只能住在醫院!而學界也從亨利身上,展開了對大腦記憶學習、認知心理學等部分的巨大進展!

 

而尤金和亨利雖有著極其相似的大腦影像,但研究人員卻發現,相較於亨利必須住院無法正常生活,尤金卻能夠出院跟太太同住,甚至搬家在新的地方過上新的生活!

 

研究人員對尤金做了很多的測試、觀察記錄。他們發現,尤金畫不出家中的平面圖,無法指出哪一扇門可以通往廚房,甚至還會因為他回答不出來而生氣!但是當研究人員問尤金:『你肚子餓時怎麼辦?』尤金能夠馬上起身,走進廚房,打開廚櫃,拿出一罐堅果!!他無法記憶新的事物,但是能夠做出生活中每天重複的事情?!

 

當時,學界正開始對『習慣』和、『基底核』這腦部組織展開一連串的研究,透過研究和尤金的案例,學界慢慢了解基底核對於習慣形成之重要性。尤金雖然跟記憶相關的海馬迴受損,無法產生新記憶和新學習,但他的基底核功能完整,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藉由不同的『提示–>慣性行為–> 獎勵/渴望』,這樣的習慣迴路組成日常生活基礎,少了習慣迴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思考,我們的腦袋可能會當機!

 

換句話說,我們某部分可以說是習慣的產物,生活的樣貌是我們習慣的累積展現!

換句話說,我們某部分可以說是習慣的產物,生活的樣貌是我們習慣的累積展現!

換句話說,我們某部分可以說是習慣的產物,生活的樣貌是我們習慣的累積展現!

 

習慣的培養不僅僅是用於個人,組織企業的習慣,就是你的組織/企業文化!社會的習慣,能夠推動或者是拖跨社會的前進!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等著大家去挖掘!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幾年前影響我很大的另一本書『原子習慣』!『為什麼』初版是2012年,原子習慣則是2018年初版。對比這兩本都在談論『習慣』的書,『為什麼』比較像是內功心法,也可能因為作者有耶魯歷史學士背景,藉由一系列心理學、科學的研究,搭配真實世界的案例,建立起脈絡,來讓我們理解習慣的強大力量,進而想要在生活中好好運用!而『原子習慣』比較像是外在武功招式,或者『使用說明書』,當你想針對自己的生活調整某個習慣時,『原子習慣』比較能夠提供更仔細的步驟建議。兩本都要閱讀的話,會建議先閱讀『為什麼』,再讀『原子習慣』。

===================================

『為什麼』書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相信、核心習慣。

 

一、相信:

『為什麼』這本書想要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就是『相信』。我們要打從心底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改變,當這樣的『相信』深植在心中,改變就會啟動!在『原子習慣』則是說到類似的概念:『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你的身份認同』!這兩者其實是相似的,以運動為例,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先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並且告訴自己『我是一個重視健康的人』(重建身份認同),在這樣的心理建設下,就能夠比較有動力在正確的方向上往前走!

這兩本書給我的共同啟發是:心態上的調整非常重要!我們要擁抱『成長型思維』,相信改變是可以發生的,相信自己可以,想像自己成為新的身份認同!

 

二、核心習慣

什麼是核心習慣呢?作者在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進行企業或人生再造時,有些習慣的重要性高於其他習慣;它會解開某個行動或作業程序,影響力大到足以啟動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稱為『核心習慣』。核心習慣之所以有這麼強大的影響力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創造小贏(small win):小贏將成為心靈的板機,培養慣性行為!
  2. 創造有利其他習慣開花結果的基礎架構。
  3. 核心習慣塑造了風氣與氛圍,讓大家在難以抉擇或猶豫不決時,重拾可能棄守的原則或價值,建立文化!

 

 

這讓我不禁想到我這九年多的全職媽媽職涯。當初我不斷地思考我選擇了在家裡照顧孩子,是要為這兩個孩子建立什麼樣長久的優良習慣?那時我訂下的是『健康』和『閱讀』。這是我相信可以透過家庭習慣的培養,送給他們最好最長久的禮物!現在,我也可以說這是我們家的『核心習慣』!為了達到『健康』這目標,我在生活的不同層面創造小贏:飲食和運動!我先是學著在廚房中能夠做出一道道孩子老公願意吃的飯菜,從一開始的經常失敗還上網求救,到後來看著家人津津有味地讓盤底朝天;現在孩子都上小學了,在學校吃不到足夠的蛋白質和纖維,我就在晚餐時補足孩子所需;在學校一週只有兩堂體育課,活動量大大不夠,我們家就另外安排運動時間,連疫情三級期間也沒有間斷!當我們在飲食和運動上這樣堅持幾年下來,孩子們和我們兩人的體態基本上沒有發福的跡象,我們夫妻體能狀態也因為有訓練,甚至比十一年前環遊世界時還要好!

 

閱讀也是!我們家什麼不多,書真的多!在周遭許多孩子黏著三C不放的現在,我們出門吃飯會帶書,小孩們聚在一起還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筆記內容,家長在問我小孩花太多時間打電動有點傷腦筋時我也沒有這樣的煩惱,因為我們家沒有這樣的習慣!我們家的環境讓孩子沒事做時就會拿起隨手可得的書本,而我們的休閒習慣主要是閱讀和運動!核心習慣建立好,由環境給核心習慣最大支援,這些都是可以培養的!

 

最後,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影響,是提醒我用全面性的角度去檢視自己和孩子『使用時間的習慣』!習慣可以養成,但是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時間卻是我們最稀缺的生活資源!很多習慣都很好,但因為時間的有限,我們需要取捨!例如,當我想要培養新的練琴習慣時,我就必須把時間重新調整安排;當我既想閱讀又想慢跑還要練琴但家務和備餐還有陪伴孩子依然需要佔用我的時間時,我要如何取捨或者重新安排優先級?這又會繞回對自己的拷問: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對時間的每一分投資,就是在投票給未來的自己!你對孩子和家庭氣氛營造的習慣,是具有強大力量的!

 

『為什麼』後面有非常簡短的部分來告訴大家如何改變舊有或者建立新習慣,但是習慣的形成非常複雜而且因人因地而異,所以改變也是『沒有一體適用的單一處方』,作者提供了基礎架構讓大家參考,詳細的一些細節操作,我認為原子習慣更有幫助!下一本我再來把原子習慣做個整理跟大家分享囉!另外有適合兒童閱讀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也等我跟孩子共讀過後,再跟大家分享唷!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