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羅輯思維觀後感:某黨 跟崇禎皇帝實在是有夠像…..

 

 

話說這個「羅輯思維」,是一個名叫羅振宇(他都自稱羅胖)的中國人所創造的一個節目。主要是談論歷史、經濟、世界觀等等。當初是人稱蔡校長的蔡依橙醫師推坑的,後來也創了一個羅輯思維的社團,討論由這個節目延伸出來的各種議題。這個社團目前已經有 9000 個社員了。以一個沒有正妹,沒有美食,更無美景的社團而言,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XD。

這一系列的節目已經維持了三季, youtube 上已經有 100 多集了,至少有 80 集以上我覺得是很精彩的。當然,盡信其言也不是什麼好事。但是他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去講述我從未思考過的議題,這是一種很嶄新的體驗。羅胖是個很右,很大中國主義的人,不一定都要照他的思維去想事情,但是透過他的介紹,我們認識了很多好書。他是個起點,讓我們可以接觸更多有趣的知識。做學問,還是得靠自己,您說對吧?

 

 

我開始愛上羅輯思維這節目,是因為此集「崇禎為什麼不跑」?

 

 

老是被簡化與標籤化的歷史

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總是會提到崇禎皇帝殉國,在紫禁城的一棵樹上吊死了這麼一個橋段。不知各位朋友有沒有想過:這皇帝還真奇怪,幹嘛不烙跑?為何非得死在北京?人家北宋 –> 南宋,不就是一個例子?晚一點的中華民國,老蔣快被老共滅掉的時候,也是知道要跑到台灣。而且明朝是雙首都制,平常的行政核心在北京城,但是南京隨時都保有著完整的行政體系,只要崇禎跑到南京,是很容易無縫接軌的。南京的兵部尚書還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史可法。先天有著南遷的優勢,為何不搬家?

另外,崇禎死前,不斷地說著: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這也很怪。一個要被滅掉的皇帝,怎麼不是咒罵他的對手,而是罵自己的大臣?(北京城破前的最後幾天,他還整天繞著紫禁城慢跑……)

 

 

我們的教育總是喜歡把事情簡單化,標籤化然後叫我們背起來,一點都不鼓勵思考。明朝亡於崇禎,所以崇禎是昏君,結案。但是真正的歷史,絕非如此簡單。明朝的滅亡,是諸多原因的結果。像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小冰期理論等等。並不能夠用「崇禎是昏君」這樣的單一因素來解釋整個結果。事實上,崇禎並不符合我們印象中的昏君啊!

 

 

昏君=亡國?

崇禎其實是儒家觀念中典型的好皇帝。
第一:他很勤奮。一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一週七天都不休息。這連自認爆肝之島的我們台灣人都自嘆不如…。
第二:他很節儉。有一次他衣服破了,有點不好意思。精明的大臣馬上說到:您不必感到羞愧,這是一種「儉德」。瞬間他就感到自豪,並且經常沾沾自喜(我們的某任總統,是不是讓我們對這情境有既視感……)
那為什麼明朝還是亡於崇禎之手?

 

歷史,向來都很複雜

再次強調,明朝的覆滅,是諸多因素的結果,絕非單一因素可以解釋。這期的羅輯思維是由崇禎的個性切入。去探討說一個「好皇帝」,為什麼會毀掉一個王朝?羅胖歸納了幾點,我看完了,還真是有強烈地既視感。這不就是某黨多年來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嗎?

一、刻薄寡恩。崇禎對手下很刻薄,替他辦事可以,要獎賞就免了。晚明的一代名將孫傳庭帶著五千殘兵,對抗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而戰死於潼關。崇禎不僅沒有把孫傳庭當成「殉國的將軍」,沒有撫卹其家人,還說:這孫傳庭八成是溜掉了吧?某黨對台灣,不就是如此。不僅對這塊養育他們的土地與人民毫無感恩之心,還整天作威作福……。

二、不擔責任。翻譯成現代用語,就是「都是 they 的錯」。大臣依據崇禎的旨意辦事,後來成果不佳,卻成了代罪羔羊。舉例來說:崇禎時期,北京整天被皇太極搗亂。崇禎的一個大臣就跑去跟滿人議和,但是這件事情後來不小心見光死了,崇禎卻把一切的責任推給那位大臣而把他殺了,說:都是他的問題。各位,這個「都是 they 的錯」之場景對我們來說,是不是非常有既視感?對了,崇禎也會玩「消失」這招的……,跟某位首長也很像。

三、剛愎多疑。明朝的大臣中,地位最高的是「內閣大學士」,而內閣大學士的頭頭,稱為「首輔」。大概類似宰相或現在行政院長的地位。整個明朝兩百多年十七任皇帝,總共有四個首輔被殺,崇禎就幹掉兩個,而被他殺掉的六部尚書(大概是現在行政院各部會部長的位置)也多不勝數。做錯事被處罰就算了,可怕的是崇禎會因為個人的不爽而把大臣給幹掉。即便在風雨飄搖,急需用人時,只要崇禎對大臣不爽,照樣幹掉。這點曹操就比他強多了。我不知道您想到什麼,我倒是想到了莫名其妙遭殃的公道伯……。

 

 

您看看,是不是非常有既視感? _ _ _ 是不是根本就是崇禎 2.0 、3.0?

 

 

我為什麼推薦大家看?

看這段明朝的歷史,對我來說有何心得?為什麼會讓我從此愛上這個節目?

並不只是因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而是他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實的歷史」。真正的歷史是極為複雜的,我們過去在學校被餵養的是垃圾,不是歷史。羅胖經常說: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環境琢磨,才能夠真正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台灣的歷史被修改的一塌糊塗,羅胖教會我要對過去那些餵養我的「歷史課本」存疑,因此我試著開始重新理解跟台灣歷史相關的一切。例如:

一、當初荷蘭人來台灣,為什麼?而鄭成功真的是那麼「正大光明」的打贏荷蘭人嗎?(我們都知道不是課本寫的那樣了。)

二、施琅攻台後,清朝對台灣的治理,到底是什麼目的,到底做了什麼?他們真的是「有效的統治權台灣」嗎?

三、甲午戰爭後,日本要求割讓台灣,為什麼?清朝願意花三千萬兩買回當初跟台灣一起割讓給日本的遼東半島,為什麼不願意買台灣?而日本人當初統治台灣又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有著什麼樣的目的?

四、當初 228事件,真的「只是」擦槍走火嗎?

如果讓自己回到當時的場景去思索,就會覺得歷史課本的描述,是那麼的蒼白又無力。而這也開啟了我去探索真正台灣歷史之路……。

 

最後,如果您對歷史有興趣,鄭重向您推薦這期羅輯思維:崇禎為什麼不跑?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