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透過骨齡去「推測」孩子未來的身高?

骨齡是什麼?

 

家長帶孩子給兒科醫師評估生長時,兒科醫師經常會安排「骨齡檢查」。此時會使用 X 光設備,拍攝孩子的左手。這張 X 光片可以讓醫師評估孩子手掌骨頭的形狀、大小、生長板的情形等等,然後與圖譜對照後,去推估孩子「骨頭的年齡」。

骨齡,顧名思義就是「骨頭的年齡」。骨齡跟孩子實際的年齡,有時候會有落差。有的是超前,有的是落後。如果骨齡明顯落後於實際年齡,可能是生長遲緩或荷爾蒙不足。如果骨齡明顯超前於實際年齡,可能是性早熟或其他內分泌問題。這兩種情形其實都蠻常見的。

 

以我們最近遇到的個案來舉例:

  1. 一個六歲半的男孩子,身材比較嬌小。拍攝骨齡時,骨齡只有四歲半到五歲。落後他的實際年齡一年半以上。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孩子比較嬌小。然後我們也提出相對應的建議給家長與孩子。
  2. 一個八歲的女孩子,身材蠻高大的,但已經有明顯的第二性徵發育。家長警覺性很高,帶來看診。骨齡一拍,發現孩子的骨齡已經超前了快三年。差點把媽媽嚇死~~~。也因如此,家長也同意讓孩子接受治療。目前狀況有穩定下來。媽媽也很慶幸有及早發現。

 

 

孩子最終的成年身高會是?

 

門診時,家長會很想知道孩子最終身高會是多少。但說實話,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要參考下列資訊:

  1. 孩子目前的年齡與身高?
  2. 父母的身高(進而推斷出孩子的身高基因潛力)?
  3. 目前孩子的骨齡?
  4. 青春期的狀態?(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嗎?在哪個階段?)
  5. 孩子的運動、睡眠、飲食狀態?
  6. 其他。

 

然後醫師會基於教科書上的公式+上述的資訊,推估孩子可能的成年身高。這個公式,我把它寫成程式,供大家參考。但我要強調:

這個是很粗略的估計。不需要因為算出來不滿意而很擔心,也不需要因為算出來還算可以,就掉以輕心。因為影響的變數很多。務必參考專業人士的建議與評估。

這是「其中之一」的公式。目前常用的公式有三個,但這個 Bayley-Pinneau 是台灣醫師臨床上最常用的。因此方便大家參酌。

 

 

結論:

 

骨齡是醫師在臨床上,評估孩子生長時,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他不是唯一的工具。孩子的生長是需要全面性的評估的,絕非單一因素就可以產生巨大的改變。更需要家長跟醫療團隊的一起努力喔!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