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想要孩子怪東怪西嗎?四個步驟,教孩子面對挫折。

上圖來自:博客來。可考慮購買該繪本喔!

作者:楊為傑醫師

 

 

「都是 they 的錯」,這句是鄉民愛用的諷刺句。同時也是當今台灣社會常見的問題,事情出錯了第一件事就是「這都是 OO 的錯」。相信大家在職場上,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整天抱怨,然後凡事都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樣的人相信大家都很討厭。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但是這樣的個性,是怎麼被養成的呢

 

 

受害者心態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防衛機制。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面對心理創傷或不快的感覺時,用來應對的一種機轉,細節可以參考 Wiki。好的心理防衛機制對於維持心理與生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但是過度濫用,或錯誤使用會讓一個人越走越歪。

受害者心態,這種心態把遇到的挫折、不快樂都歸咎給他人。我摔倒是地板的錯,我考試考不好是老師的錯,我家沒錢是我爸媽的錯……。這是不是很常見的場景?

 

 

恐怖的是:很多孩子不斷地使用這樣錯誤的防衛機轉,來解釋他們面對的一切挫折。而且可能還是成人教給他們的。打針會痛?怪醫生怪護士壞壞。生病了?不檢討自己有沒有洗手,有沒有營養均衡,而是怪細菌病毒,怪同學。跟別的孩子衝突,不檢討自己是不是有錯在先,而去怪別人沒有禮讓自己……。這樣的場景,我已經見怪不怪了……。

大家可以想想,身邊有沒有老是把挫折歸咎於外界的孩子?在餐廳中?在百貨公司裡?在公園時?

 

 

很多事情是潛移默化來的

剛學走路的孩子,一定會摔倒。但是摔倒時,您會不會一個箭步衝過去給他「秀秀」?剛在學吃飯的時候,一定搞得到處都是,您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家兒子,一歲半起如果摔跤,基本上都是自己站起來的。不會怪路不平,不會怪鞋子不好,而是會想想自己是哪裡不小心?因為他從一歲一個月開始學走路時,我們就是這麼面對他的。

摔倒了,我們會不動聲色的觀察,如果他就自己爬起來,當然就當作沒看到。如果他趴在那裡哭,我們也是看看他,然後「平靜地跟他說」:自己摔倒的,要自己站起來喔!久了,他就習慣自己站起來,也不會討拍,而是繼續要做的事。

前些日子,他熱愛狂奔。有一次在柏油路上摔跤,手跟腳多處擦傷流血,當然是爆哭。哭完之後我幫他處理傷口,他也是哭得亂七八糟。但是處理的時候,我是安撫他:傷口都是髒東西,必須清乾淨啊。我知道你很痛,但是這是很重要的事,不然你會更嚴重。我知道你痛,下次跑步是不是要更小心呢?處理完傷口後,會抱抱他關心他,同時再度提醒他一定要小心。每次看到傷口時,都再次提醒他要注意。

 

 

小孩忘記東西時,怎麼辦?

孩子出門,總是會想帶自己的一些小東西,例如:他的被被,他的小海豚(玩偶)。有時候當然會一上車才發現沒帶。剛開始他也是會大哭說要去拿,甚至是要爸爸媽媽去幫他拿。

 

大家問問自己,會怎麼做?孩子瘋狂大哭中,您會花個兩分鐘走回家幫他拿嗎?

 

如果是我們家。我們不會,從來不會。我們會跟他說:自己的東西要帶,要記得啊。下次記得帶就好,我們現在要去吃飯/玩耍了,開心點喲!他哭過幾輪後,就慢慢的會知道:自己的東西自己負責。

 

 

別讓孩子產生「受害者心態」,你可以這麼做

  1. 先觀察。發生挫折時(也許是跌倒,吃飯吃不好,樂高組裝不好,跟別人衝突),先在旁邊「不動聲色」的觀察。裝著自己在滑手機,什麼都沒看到也好。很多時候,孩子其實自己面對挫折的能力是很好的,我們不要過度介入反而抹煞了他的能力。
  2. 聆聽。如果孩子無法自己處理挫折,我們不要急著歸因,不需要先下指導棋。而是先聽他怎麼說,看他怎麼做,當個好的聽眾,此時還不要出手安撫他。我們只當個接收者。
  3. 分析。聆聽完孩子哭泣的理由後,試著用他的邏輯去分析他遇到的困境。跌倒是因為我絆到鞋子?剛剛姊姊不把玩具借給我?然後試著提供幾個解釋:為什麼會絆到鞋子?是不是走路不小心?是不是鞋子沒綁好?。姊姊不借玩具,是不是他還要玩?是不是等下才借你?
  4. 策略。再次強調,要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屈服在我們的「淫威」之下。我們可以做的是提供幾個可行的辦法,讓孩子自己選擇。例如:先等一下再去跟姊姊溝通?先回家不要玩了?拿東西跟姊姊交換?讓他自己做出決定,才有辦法內化這樣的行為模式。

 

 

 

希望我們都能不要對孩子的挫折過度反應,而是教他正確面對。做個負責的孩子!也歡迎大家分享給朋友!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