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一個孩子,兩種教養方式,兩種行為模式。發生了什麼事?

作者:楊為傑醫師
 
 
在門診,經常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家庭故事。朋友也不時會跟我分享他們家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案例我認為是非常好的示範,跟大家分享。以下為真人真事改編,文末也會跟大家分享四個教養心法。
 
小明是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因為父母都要上班,平時主要由奶奶或外婆幫忙照顧,但兩個長輩對同一個孩子的評價,截然不同。
 
奶奶:小明很難搞啊。吃個東西,這個不要、那個不要。也不遵守約定,明明講好電視只能看半小時,時間到了關電視,還耍賴的大哭大鬧…..唉。虧我平時這麼疼他。
 
外婆:小明還蠻乖巧的啊。不太挑食,煮什麼給他就吃什麼。也很聽話啊,該洗澡的時候就會去洗。不給他看電視,他就自己把電視關起來。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在兩邊長輩面前的表現如此不同?
 
 
從一兩歲開始。兩邊長輩的態度截然不同。小明的奶奶很害怕小孩哭鬧、吵、歡。基本上如果小明鬧著要什麼,最終多會順著他。例如:如果一直鬧著說要看電視,奶奶往往會屈服,怕鄰居罵等等原因,就讓步了。久而久之,小明當然是越來越多的要求,最終變成奶奶口中「難以管教」的孩子。
而外婆就是另外一種方式。約定好玩玩具後要洗澡,小明大鬧說他還要玩。外婆:什麼還要玩?講好要洗澡就是要洗澡。然後就直接把小孩拎進去浴室,抵抗無效。小明在外婆家的時候,很快的就學會了「說話算話」這件事。外婆會堅持「說話算話」的原則,但是其餘的時間,都是讓小明自由自在,不給予限制的。
 
 
 
孩子的行為實驗
 
孩子的個性當然有其天生成分,但是自從孩子有行為能力開始,他就對這個世界與身邊的人充滿好奇。他無時無刻在做「行為實驗」。想知道自己這麼做,別人到底會有什麼反應?我大哭是不是可以得到我要的東西?我吵鬧事不是就可以繼續看電視?
 
孩子就像是奮力生長的一株幼苗,周邊成人對他的反應就像是一把把的剪刀,決定了他的生長方向。如果他每次往寒冷北邊長的枝枒(不良行為)都會被剪掉(制止),而他往溫暖南邊長的枝枒都會得到保存,那麼他最終就會成為一顆向南邊生長的大樹,終年接收著充足的陽光。
 
小明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同一個孩子,同樣的年紀,在不同的環境下有著相反的行為模式。這對我們有何啟示?這告訴我們主要照顧者的反應,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那孩子更愛誰
 
奶奶基本上對小明是百依百順,外婆疼愛小明的同時也是嚴加管教。您猜,小明「比較喜歡去誰家」?
 
 
答案是:小明比較愛去外婆家!雖然外婆會管他,但是外婆的準則「非常一致」,具有可預測性。反而他有更大的安全感。孩子也不喜歡整天吵鬧,那很累人的。在奶奶家,凡事「爭取」都有可能會得到獎賞,但很累人。在外婆家,紀律分明,有些事情小明知道可以跟外婆溝通,有的事情是天條不用討論。反而他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較小的範圍。比較輕鬆也比較快樂。
 
 
 
悲催的奶奶
 
我由衷的同情那位奶奶。對孫子盡可能地滿足了,卻依舊不時被挑戰。付出了時間與愛心,卻換來眼前調皮搗蛋的孫子。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值得嗎?
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哭鬧時,往往會選擇讓步,深怕「傷了親子關係」。事實上,您的讓步反更可能會傷了親子關係。請謹慎。
 
結論
最好的教養方式,是靠「規範」而不是靠「人」。
  1. 先好好的訂立家庭規則,訂立了就是全部人都要遵守
  2. 不要害怕孩子哭鬧,如果違反了原則,就是要堅持
  3. 在規則底線以外,盡可能地讓孩子自由發展 
  4. 跟孩子累積足夠的親子存摺後,不要害怕管教。那一點都不會傷害親子關係。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就讓步,此時讓步是在教他「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