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對話是為了促進理解,不是說教或說服

作者:白袍旅婦

 

    回想約兩年前我初聽『薩提爾』這個詞,見識淺薄的我第一反應是:這是某種神秘宗教團體嗎?(被毆飛)然後我沒有很認真的去理解,就這麼錯過了!在初聽到閱讀的這兩年期間,有認識的朋友全家帶去參加工作坊,回來非常的推薦,運用上課的理論以及方法,大幅的改善了親子互動關係,朋友的經驗燃起了我的興趣以及好奇心,不過我依然沒有採取行動XD 最後,是因為我在過年前的一篇發文,讓一位對我們家非常照顧的大哥,二話不說直接霸氣地把書寄過來,大哥都做到這份上了,小妹我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跪著(大誤)把書讀完啊!不過說實話第一次閱讀我並沒有真正體會薩提爾對話的精髓,我迷失在冰山理論之中覺得困惑,無法真正以及深刻理解對話的力量以及為何要去探究冰山下的種種;過年後孩子收假收的辛苦我也心好累,忍不住又把書拿起來重新翻閱,第二次的翻閱才讓我有了真正的體悟~~~必須說,要真正懂薩提爾理論需要一些機緣、思考以及實作!

 

 

薩提爾:家族治療理論提出的先驅

 

    薩提爾是二十世紀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她的理論建構了現代『家族治療』的先驅。在二十世紀初,佛洛伊德、阿德勒等心理學者在研究以及臨床經驗中發現家庭對於個人成長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1920年代美國成立了『美國行為精神病學協會』,以預防兒童情緒障礙為目標,後來的學者又開始關注環境以及社會脈絡如何影響當事人;到了1930年代,兒童以及專業婚姻諮詢開始興盛,除了治療個人內在,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也應該被處理;漸漸的發展到40~50年代,開始以家庭的觀念來了解個體行為,一般都認為家庭治療開始於50年代!而薩提爾提出的理論也被視為家族治療的學派之一。

(截圖來自於 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家族治療)

 

 

薩提爾對話是什麼:以好奇的姿態,理解自己的內在冰山,理解他人

 

    本書作者是李崇建老師,三十幾歲初識薩提爾對話之後驚為天人,於是向冰山理論提出者約翰貝曼學習!約翰貝曼在研究薩提爾的理論中,將薩提爾在書中提到的『冰山』提煉出來,精緻而完善的發展了這套想法(貝曼專訪)。理論認為,人們最初的關係就是與家人展開互動,因此關係這門功課,是從家庭開始,我們習慣的對應姿態,最早是從我們的家庭而來;我們孩子的對應姿態,也會在這個小家庭慢慢建立起來!而人為了求生存,將可見的對應姿態顯現出來,那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那一部分,我們肉眼可見的!但是在水面下的部分,更大一部分,則深藏在水面下,就如同人的內心深處,人的內在。這本書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從對話中,去覺察出自己以及他人,以及引出在水面下的冰山部分,深藏在水面下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我閱讀以及實際在生活上運用的感受,薩提爾對話強調先調整的是『自己』。要先能夠覺察、探索自己的冰山,讓自己內外都能夠處於和諧的狀態之後,比較能夠再去探索他人的冰山。這讓我想起飛機上的安全指示:在氧氣面罩落下時,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身旁的幼兒戴上!

 

 

為什麼要學習薩提爾對話?銀絲糖的故事

 

   在熙來攘往的市場內,一個銀絲糖攤販前,一個哇哇哭的三歲小男生,手上拿著一個銀絲糖,身邊站了一個焦急生氣的媽媽,媽媽的表情盡是無奈,孩子哭得唏哩花啦,銀絲糖老板則一直勸說小男孩別哭了要聽媽媽的話!

 

『你不是說想吃媽?現在又不要吃了,不吃就不要吃啦….』媽媽伸手將銀絲糖拿走

『我要吃!!』被搶走銀絲糖的小男生哭得更急促更大聲了

媽媽很生氣的說『這也不要那也不要,你到底要怎樣…』

攤販老闆邊切糖邊以說教口吻說『弟弟你要乖喔~小孩要聽話….』

孩子遭受兩面夾攻,哭得更急了還氣得跺腳!

媽媽看了更氣『你這麼難伺候,再鬧下去,我就不理你了….』

 

多麽熟悉的場景啊(笑)!

 

『弟弟呀~你還好嗎?』李老師緩緩地走過去,先用關懷的眼神跟母親交流,再蹲下來,輕輕握著孩子的手問!孩子這時哭得更大聲了,但李老師察覺,這不是憤怒的眼淚,而是一種委屈的眼淚!

『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焦急,是嗎?』男孩聽了哭聲收斂,對著老師點點頭。

『發生了什麼事呢?』老師專注而和諧地問。

孩子指著攤子上的糖:『我想要吃糖』。

老師指著媽媽手上的糖:『媽媽拿的那根糖,你想要吃嗎?』(在這裏我覺得老師很厲害,他從孩子的非語言行為(哭聲,動作,眼神等)細膩的察覺出孩子不要媽媽手上那根糖,並且跟孩子核對!)

孩子搖搖頭說:『不要!』

老師又緩緩地問:『你想吃糖糖,但是不想吃媽媽手上那跟糖,是嗎?』

孩子再次點點頭,表情舒緩許多!

『這根糖怎麼了呢?你為什麼不想吃呀?』

孩子稚嫩的聲音:『糖糖掉地上~~髒髒!』

老師站起來仔細端詳了媽媽手上的糖,看見上面的確有一些髒污,老師再度跟孩子核對:『這糖糖掉地上了嗎?』

孩子點點頭!

 

再經過來回核對,原來媽媽帶著小男孩買糖,小男孩遠遠看到師傅切糖時不小心掉在地上,正是媽媽手上這根,所以堅持不吃。

媽媽搞清楚狀況之後很氣老闆不誠實,也懊惱小孩怎麼不一開始就講清楚!

但是,身為父母親的我們都知道,我們在情急時的確會沒有機會讓孩子好好說話,孩子一急就只能用哭的,然後情況就失控了…

 

在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主角:老闆,媽媽以及孩子的對應姿態

老闆:想掩飾失誤矇混過去,還說教孩子

母親:明明愛孩子關心孩子卻用生氣來表達

孩子:愛媽媽也想吃糖卻用哭鬧來表達

 

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常常這樣,外在行為(對應姿態)跟我們內心深藏的渴望並不一致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做?為的是自保!保護自己不要受傷害,很多事情選擇遺忘。然而,有些記憶雖然好像被大腦遺忘了,但是卻被身體以及情緒記憶了下來,也是我們之前文章中提到過的內隱記憶。當我們在日後經歷類似的情況時,我們的身體或情緒會用非理性的方式展現這些記憶,但是大腦用理性的方式處理事情,造成內外的不一致!

 

想想夫妻之間有時也是這樣:

妻:『老公,那個誰誰誰結婚紀念日收到一個愛馬仕耶~』

公:(低頭扒飯)『喔!我們交往時你不是說不用過這些嗎?這些都是商人的噱頭啊!』

妻:『那還是我們去吃個好料的?聽說某某餐廳不錯吃?』

公:『你想就訂啊!我都可以!』

其實短短幾句對話往來看似簡單,其實底下波濤洶湧,妻子可能已經想了很久很希望先生有所表示,先生可能想著都老夫老妻了,就不需要這樣無謂的花費了!妻子雖然很希望有個浪漫晚餐或是先生的一些具體表示,但是先生可能覺得你開心都好我通通配合,但是妻子可能已經在心裡捏碎這個不解風情的老公一百萬次了,生氣為什麼這種事情要女生主動提…

 

為什麼大家習慣用這樣的方式應對?為什麼大家很難把心底的渴望直接說出來?因為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兩人都有退路,氣氛顯得不會太尷尬!但是久了,會習慣戴個面具,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樣子了!

 

薩提爾對話就是要教導大家,如何透過對話的方式,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對父母而言,理解小孩,理解長時間被我們隱藏在冰山之下的那一大部分!

 

 

如何透過對話,深入自己以及他人的冰山:刻意練習好奇

 

以我的角度看現代年輕父母,正處於一個轉型過渡期。過去的權威式教養慢慢的崩解,越來越多的父母親試圖擺脫過去傳統的打罵方式來教養孩子,更加強調愛要說出口,以及個體尊重;我們從『聽話』慢慢走向『對話』!然而新的講愛講尊重的教養方式卻又讓小時候被打罵長大的我們毫無頭緒,小孩更是沒在管的,情緒上來狀況出來就開始亂揮一通,這時候心裡又急又氣的父母親該如何是好?打下去伴隨而來的深深地愧咎自責(自己怎麼無法控制情緒?怎麼沒辦法好好跟孩子說?孩子怎麼教都這樣,我是不是個失敗的父母親?);不打不罵又很無助,到底要怎麼解決現在的狀況?

這本書對我而言之所以難,也就難在此!我看完了建議的方法,但是察覺:最大的問題是自己的心態以及情緒。

在上述銀絲糖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老師能夠一直以專注而和諧的狀態去關心孩子,察覺孩子語言之外的表達,並且溫和的來回核對。由於書中事例多是對話形式,我一邊看一邊會在腦海中模擬成我跟孩子的對話,並且先在腦海中預演我們的對話模式,再去看老師的,這樣的閱讀模式常常讓我自己覺得卡住了!讓我卡住的不是語意,而是崇建老師提出的問句背後的思維邏輯,我沒有思考過的問法?或者直白的說,我沒有替孩子想過的點,常常在對話中突然跳出來,讓我大吃一驚。我察覺我在跟孩子對話的不足之處:我就是急著解決問題,常常在說教!我在情緒穩定時能夠用好奇的語句去探究孩子行爲的動機,但是當每晚我急著讓兩個孩子吃飽洗好澡整理完廚房陪讀陪玩時,我往往無法心平氣和。李老師自己在書中自述:從他開始跟貝曼學習,到真正熟捻悠遊於冰山對話之中,中間花了十年以上!所以,對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李老師強調可以從刻意練習『好奇』開始,因為有好奇就有接納,比較能讓孩子感到放鬆,若再進一步運用好奇理解孩子,也有助於孩子覺知,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改變的開始想想我們跟孩子幼兒園中其他孩子對話的場景,少了想說教想解決的衝動,我們往往能從其他孩子口中獲得他們家裡祖宗十八代的事情(大誤),結果上了車連自己小孩中午吃什麼都問不出來!!!!

 

 

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刻意練習薩提爾對話呢?

以下是旅婦自己運用於生活上的具體方法:

  1. 要練習薩提爾對話,需要安靜的空間,還有穩定而專注的心,所以,我必須先處理自己!我之前曾經好幾次氣呼呼的跟下了班的先生說:我總是想辦法同理孩子安撫孩子,但是我的情緒誰來同理誰來安撫呢?(真是可憐了我老公下班很累了居然被我情緒轟炸哈哈!還好我老公總是能承接住我的爆炸)。以往晚上照顧小孩的流程:急著回家先替孩子洗澡–>吃飯–>整理廚房–>陪玩–>刷牙拖上床(然後媽媽自己常常找不到時間洗澡);這幾天我試著:回家先陪玩(順便預熱晚餐),整理自己跟小孩的情緒–>讓孩子決定要先洗澡還是先吃飯–>都處理完他們,他們開心了,我最後再整理廚房洗碗。我改變我急著把家事跟小孩處理完的心態(永遠都想快速解決這些),先處理孩子跟自己的心情以及情緒,這樣自己的狀態是比較穩定的!
  2. 用好奇的問句入手,對話是用來更了解孩子,而非說教以及說服 : 想想我們對其他的孩子那樣的互動,我們通常會對別人家的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以及更大的耐心,是因為我們並不會想要解決其他孩子的問題,反而可以很自在的深入談話,面對自己的孩子常常兩句話就想說教了!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語言慣性,書中提到和孩子進行對話時有五不:『不指責、不命令、不說教,不引導到你要的答案、前三句不問為什麼跟你覺得呢?』,我覺得超級超級困難,但是我每次只要求自己做到一項,例如這幾天先練習不問為什麼!等一個小小習慣養成之後,再去進行下一個語言慣性的改動!
  3. 剛理解認識薩提爾對話的我,興沖沖地想在每一個對話中練習!不過經過這幾天我發現:當孩子在情緒風暴中時可能不是好時機!對話,需要安靜的空間,至少對初學的我們而言。當孩子大腦上下層已經分離時,還是得用包容的心等待情緒風暴過後,再好好的跟孩子對話!
  4. 孩子年紀還小也適合用這樣的對話嗎?我的感受是:兩歲半的妹妹可以從語調以及對話中理解感受到我對她的關心以及包容,但是要跟兩歲半的小孩在更深入地談到自我期待實在有困難!可以開始這樣的對話,尤其跟年紀在大一些的孩子,並且邀請他們跟你一起練習,小小孩沈浸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想未來應該更好上手!

 

最後的碎碎念

看了很多的腦科學生理以及情緒的書籍,慢慢總結出: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會有不穩定的情緒出現,需要我們大人的協助!最大的問題在於,大人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學會良好的自我情緒管理?就算有,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以及生活瑣事當中,情緒的穩定度也被消耗殆盡,連我全職,不需要擔心工作的事情都會覺得晚上兩隻合體之後到上床前是精神狀態最緊繃的,想想若是雙薪夫妻下了班再碰上玩了一天也累的沒啥自控力的小孩,那真的很悲慘XD 多看一點兒書,多知道一些方法以及道理,為的是讓我們在不同的危機時刻有更多變通的方法以及思維模式,但是看了就是要練習,要去實作,那才不算白看!父母親真是不好當!感謝大家一起努力,只要每天少罵一次小孩,對我們來說都是很棒的進步呀~不是嗎(笑)^^

 

 

 

 

 

 

Chang Wend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