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破框能力:寫給專業管理人或領導者,但也適用於個人

 

『人際關係網路的重點在於,培養一個有聯繫性的頭腦!』

『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昨天的你,現在的你,或著是明天的你?我們對自己的身份意識,只基於過去與現在的自己嗎?對於未來期許的自己,是否也屬於真實的你呢?』

 

 

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作者是全球前五十大管理思想家之一,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英文書名是『Act like a leader , Think like a leader.』看英文書名會以為內容是專門為管理者和領導者所寫,但身為一位家庭主婦,我自己覺得讀起來意外地開腦洞和打破一些迷思,而且不僅僅適合於職場上的管理職或領導值,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至少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若是有孩子的父母親,您們也會是孩子們某些方向上或者某個階段的領導者!這本書,值得每一個人閱讀!

 

貫穿這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先行動後思考』和『改變』。

 

熟悉的諺語是這麼說的:『三思而後行』!在孩子魯莽行動後我也總會提醒他們,行動之前先想清楚。不過這本書提醒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點:你能夠思考的範圍和高度,極限就是現在你所能想到的、從你過去的經驗提取出來的;然而,只有在你採取了行動、當你往前走時,你看到、經驗到不同的歷練、挑戰,才有機會碰撞出原本無法企及的思考範圍和高度。思考,是為了讓我們做得更好;但如何知道我在想什麼呢?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麼以後!也因此作者呼籲,想要成為優秀領導者的專業人士們,『先行動後思考』!

 

行動涉及改變!想要打破原本的框架,通常是因為處於需要改變、或者想要改變的狀態!愛因斯坦說過『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此,想要看到改變,我們的行動也需要改變!

 

那麼,哪些行動才是想成為一個優秀領導者需要專注執行的行動呢?

作者提出四點:

  1. 與不同的人和團隊建立橋樑
  2. 做有遠見的事
  3. 提升影響力
  4. 將想法與個人經驗結合

第一點行動,需要有意識地去建立以及經營新的人際關係!

第二~四點行動,需要有意識的朝不同的方向去發展自己!也就是脫離熟悉的舒適圈做出改變。

 

 

建立以及經營新的、更多的人際關係,對有些人來說,會產生『卑鄙、利用他人或者虛假、虛偽』的心理情緒!身為邊緣人的我也不諱言我有這樣的想法:我崇尚自然而然的相處和認識,覺得有緣分就會走的近,成為好朋友!關係是強求不來的!

 

但是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人際關係的擴展與經營:拓展視野和增加外來嶄新觀點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確需要盡可能地有更廣泛的交友圈,接觸來自不同領域的看法和觀點,從人生經驗豐富的人生故事中,萃取智慧;白話一些,太厚的同溫層,其實對於觀點和思考角度的多元性多樣化是有害的!

 

 

藉由研究像班傑明.富蘭克林,以及查爾斯.達爾文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知名歷史學家史蒂芬詹森發現,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多元化、互相聯繫的、以及動態的人際關係網路;『這並不是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一群人中某一個人的智慧。』史蒂芬詹森寫道『機會總是眷顧與別人建立聯繫的人。』人際關係網路的重點在於,培養一個有聯繫性的頭腦!

 

 

關於改變、或說有意識地朝不同的方向去發展自己,也有一些迷思,作者也提出很有意思的看法!這裡先從作者自己的真實故事說起:作者剛開始在哈佛MBA開設第一堂課時,完全是一場災難!真實、原本的她是個過於學術、過於緊張以及過於無趣的學者,所以一開始她的課堂評價非常低,讓她很快地喪失信心!很多老教授嘗試協助她,大部分的人都建議她『你應該要在課堂上做真實的自己。』但是因為真實的她上課評價太差,她開始去聽很多有經驗的老教授們上課,她發現,教授們上課的東西都偏個性化:他們自己的逸聞趣事、他們自身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智慧、他們所鬧過的笑話甚至是走路說話的方式等等,都能有效的活絡課堂氣氛,讓作者開始思考:我真的想用同樣的教學方式上課嗎?

 

但狀況越來越糟,作者不得不開始考慮改變!作為一位嚴肅的研究型學者,在講堂之間走來走去、看到有同學偷吃東西也走過去吃一口、或者在同學打瞌睡時拍拍同學的肩膀等行為,實在不是她想做的!一開始嘗試時,作者覺得與她的價值觀不符合,做的很彆扭!但是她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同學們開始在課堂上關注起老師了!一段時間之後,效果越來越好,這種授課方式讓課堂氣氛越來越有趣,同時也讓作者越來越放鬆,也越來越瞭解她的學生們;她的教學目標從完成教學內容,變成了一場富有感染力的教學體驗;那些一開始讓她覺得很蠢的教學互動方式,其實非常有效,她從過程中學到很多,也更願意去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對她的課堂評價也越來越高,作者的思考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很多人不願意改變,是因為想要保有『真實的自己』,想要『忠於自我』。但我們可以針對這點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忠實於哪一個自我呢?相信我們都認同這句話:『每一個人在不同的事情面前,都會展現出不同的自己。』就像我們每天根據不同場合或者活動需求,換上不同的服飾和鞋子,哪一個形象才是真正的你呢?當你要轉換一個不熟悉的角色,就有點類似穿上了跟平時非常不一樣風格的服裝,你可能覺得不自在,那麼,那一個是真實的你呢?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點是,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昨天的你,現在的你,或著是明天的你?我們對自己的身份意識,只基於過去與現在的自己嗎?對於未來期許的自己,是否也屬於真實的你呢?

 

 

這些提問,我覺得非常發人深省!有孩子的人大概都會承認,有了孩子之後,觀點想法和關注的領域都和之前很不一樣了!『有了孩子』這個行為,觸發了非常多生活上實質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又反過來觸發我們思想上的改變,曾經我們以為我們理解父母親的偉大,要到了身為父母親之後才知道之前的理解太淺太表層;孩子成長過程改變是沒有停止的,而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我們,也是隨時在調整自己的角色拿捏,就類似『教養方程式』一書中提到的,父母親可以從這八項角色中適切的互換,陪伴孩子(早期學習夥伴.飛航工程師.救援者.啟發者、哲學家.榜樣.談判者.全球定位系統),從襁褓時期把屎把尿無微不至的照顧者,到學齡前後陪著孩子探索嘗試的啟發,早期學習夥伴角色;到青少年到成人時期可能轉變成為榜樣、全球定位系統等不同角色,協助孩子發展自我!用這樣的思維和方法,就會發現我們真的不需要抗拒改變,因為我們一直走在改變的路上,需要確認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大方向是正確的,藉由改變和行動,來引導自己、或者孩子的人生道路!

 

 

調整和改變都不容易,過程可能漫長而混亂,所以又扣回前面提到的,身為領導者(至少是自己的領導者,或者還有孩子),『人際關係網路』的發展就能夠幫上大忙!在自己或孩子迷惘困惑時,能否在身邊找到有能力有資源可以諮詢或協助的朋友?又或者自己能否在朋友迷惘困惑時給予協助?我們在美國的一個朋友的孩子,研究所突然想要轉變方向至醫療管理專業,朋友整個傻掉,想一想,找了自己相關領域的朋友,和孩子談談聊聊,分析產業現況和可能的未來,協助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是很優質的的人際關係網路互惠模式,從外界引進觀點和建議

 

 

另一個在閱讀時我意識到一件事:『管理』和『領導』是非常不一樣的兩件事情,原本很沒概念的我一直覺得兩者是差不多的!在家全職的我,其實偏向管理職:管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確保物資有補上、小孩的課程安排、家庭活動的規劃等等;老公在外面打拼,人際關係網路廣泛,資訊來源多,需要將各式各樣的資訊做整理統合,然後跟我們分享,擬訂出方向,在家中的角色更偏向領導職!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全職的角色其實不僅僅是管理,父母親其實在不同階段,你會成為孩子的領導者,也會是自己的領導者。因此,即使長時間在家或在開車,我們也需要隨時讓自己能夠保有和社會、和更多人連結的大腦思維!每年學習一個新的事物、聽聽podcast、多多閱讀來獲取不同作者的想法…等等,我想都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努力做到的。

 

 

這本書『先行動後思考』和『改變』這兩個核心思想,不僅僅是用於領導者,我們也能夠從中擷取自己能夠使用在生活中的智慧!有些人覺得讀了好多書,但書還是書,他還是他,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或許,試著提取能夠用在生活上的觀點智慧甚至做出改變,你,就領導自己,做出改變,打破原本的框架了。

medarch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