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兒科、青少年專科、減重專科醫師。
為人父母者,總是會很在意孩子的高矮胖瘦,生長發育的狀況如何。十多年的門診經驗中,遇到許許多多來自家長的問題。
「孩子的身高體重,算正常嗎?」這題絕對可以排到前十名。因為孩子是不斷成長的個體,因此在評估身高體重時,一定要考慮年齡因素。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如果孩子跟同年齡的孩子相比,他的身高、體重落在第三到第九十七個百分位之間,就視為正常。也就是 PR3 – PR97之間都視為正常。
但有些例外,舉例而言,如果有下列狀況,就要小心。
- 孩子身高體重的百分位,產生巨大變化。例如:原本是 PR50,卻掉到 PR15。或者是 PR15 突然增加到 PR60。突然長高太多這件事情,其實也有可能有問題,這個也要小心。
- 孩子的體型,跟家長很不一樣。例如:爸媽都不高,孩子卻從小鶴立雞群。或爸媽都瘦瘦的,但孩子卻偏肉。父母身高落差比較大時,可以用「父母身高的平均去考慮」。
- 有影響生長的因子存在時,需要比較注意。如:早產兒、出生時的低體重、偏挑食、缺乏運動、有慢性疾病等等。
特別談談早產兒、低體重新生兒
如果孩子有早產(出生週數早於37週)的狀況,或出生時體重偏低,那他有比較高的機率會遇到生長的挑戰。這些孩子,多數會在出生後「追趕上來」。醫學上稱之「Catch up growth」。也就是說孩子出生時可能只有 PR2, PR3,但有追上來,可能追到 PR30、PR40 之類的。多數的「Catch up growth」會在兩歲之前發生。換句話說,如果到了兩歲還是沒有追上來,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的百分位計算器
其實如果要看孩子的生長,兒童手冊就有圖表可以供各位家長對照。然而,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只有到七歲。七歲以後的數據付之闕如。連國健署的計算器,也沒有提供七歲以後的數據。
某些網路計算器可以提供 7-18 歲之間的數據。但因為多數的計算器,數據都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而非台灣的數據。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來看台灣的孩子,有時候會令人感到「挫折」。舉例而言,如果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來說,18歲男生與女生身高的中位數,分別是 177公分以及164公分。而台灣的數據是 172公分以及162公分。
因此,我使用台灣本土的數據庫,做了一個 0-18 歲的身高體重百分位計算器。提供給大家使用。只要您的孩子是在 0-18 歲之間,都可以用這個計算器去看看孩子身高、體重、甚至是 BMI 的百分位到底是多少。
請注意兒童與青少年的過重、肥胖問題
台灣兒童的過重與肥胖率是多少?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小三的孩子有 30% 屬於過重或肥胖。如果孩子的 BMI 超過 85 的百分位,就屬於過重囉。過重會有什麼問題?除了會大幅提高成人期產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之外。
過重與肥胖可能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過重與肥胖可能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過重與肥胖可能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這件事情很重要,要講三次。也許有人會說:不對啊,我看到孩子班上不少肉肉的同學,都蠻高的啊。問題時,這樣的「高」很多時候是來自「性早熟」、「骨齡超前」。簡單來說:就是提早發育。別人還可以長高時,孩子卻無法再長高了。結果導致最終的成年身高反而偏矮。不得不慎啊!
這樣的事情,在門診遇過很多次。之前有一個男孩子,小三小四之前,在班上都是身高的前三名。但在某次生長門診時,拍攝骨齡發現孩子骨齡已超前兩年。如果不處理,孩子最終身高會落在 165-167 之間。孩子一下子就在診間哭出來。對作者這種一輩子都不高的人來說,可能早就習慣了。但對於本來是「高」的孩子而言,「突然」發現他「可能長不高」。那個打擊是蠻大的。
沒必要有身高、外型焦慮
作者本身就不高,很能體會孩子,特別是男生在某段時期會有身高焦慮。(對作者而言,這段時期發生在國中)。但活到現在40 多歲了,會發現身高其實就是人生一個小小的特徵而已。跟一個人的成就、幸福沒有「直接關係」。
寫這系列文章,提供這些工具。主要是讓家長們與孩子們有「正確的認知」。破除「小時候胖不是胖」這種迷思。小時候胖 –> 長大可能不健康+可能長不高才是事實。早點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即時的評估+改善,或是接受治療。可以幫助孩子們發揮基因潛能。
不需要過度追求外型、身高。過度追求這些東西,就本末倒置了。
接下來要談論的話題,以及提供的功能:
- 提供大家畫生長曲線的工具。
- 如何合理預測孩子的成年身高。
- 如何辨別性早熟?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