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原子習慣

 

 

 

市面上討論習慣、自制力、恆毅力等相關書籍很多,這本我非常喜歡!書中仔細地剖析了習慣和人性之間的關係;其他的書會告訴你要養成一個習慣,要有自制力,要有堅強的意志力等等,但這本書告訴你,想培養一個好習慣,我們可以不用如此挑戰人性!企業家兼投資人納瓦爾・拉威康特說過:『要寫一本好書,你必需先成為那本書。』本書之所以受歡迎,我想也是因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原子習慣的實踐者,他分享如何用最小阻力的方式來幫自己改掉一個壞習慣,或者建立一個新的習慣!

 

何謂原子習慣?原子顧名思義,非常非常小,我們平時不大有感覺的存在。原子習慣指的也是這種,日常生活中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小習慣!那,原子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

 

複利效應,讓小習慣成就大不同

 

人們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我們往往相信:巨大的成功必定來自巨大的行動!無論是減重、創業、寫書、奪冠或者達成其他任何目標,我們都會給自己壓力,期許要達成驚天動地的進展,好讓人津津樂道。相較之下,1%的改善並不特別被人們關注,但其意義卻可能大得多,尤其長遠來看,隨著時間過去,微小改變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

 

日本馬拉松好手山田本一在1984年東京馬拉松奪冠,震驚世人;兩年後,義大利馬拉松國際賽,山田本一又拿下冠軍。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到,他在每一次的馬拉松比賽前,會先把比賽路線仔細走過看過一遍,然後把四十二公里的路程切分成好幾個較短的目標,例如第一個目標是銀行,第二個目標是一棵大樹,第三個目標是一棟紅屋頂房子,這樣用不同的小目標一路延伸到終點,比賽時他就是專注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先盡全力的衝刺到第一個目標,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目標…到最後完成四十二公里的比賽!山田本一的每一段小目標,就類似我們生活中的原子習慣,累積堆疊,展現出成果!

 

一個個的小習慣就像是人生活的原子,每一個習慣都是造就你整體增長的基本元件。起初,這些小小的慣常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慢慢地,它們就會堆疊,激發出大一點的勝利;這些勝利又會相乘,最終到達的等級遠遠超出你一開始的投資。習慣雖小,力量無窮,這便是『原子習慣』一詞的真義!

 

書的內容近三百頁,推薦大家花點時間慢慢閱讀!我會分享我個人最喜歡也覺得好用的點去切入,藉著書中的內容,跟大家一起思考,我們如何在個人、及父母親的角度去建立以及培養自己和孩子的好習慣!大家也能夠自行套用於工作、以及人生的規劃上!

 

本書核心重點:養成習慣靠的是系統

 

原子習慣的系統

決定你成功或著失敗的,不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系統!本書的核心主軸之一,就是要教導我們聚焦於整體系統,而非單一目標。

 

我認為系統指的是『環境』和『人』及人所建立的『文化』

 

法餐精緻優雅,是大家公認的!法國學童的營養午餐,基本上是三道菜,但是在學校吃午餐不僅僅是吃飽,同時在過程中傳達給孩子的食育:對食材的認識、對健康的基本概念、用餐的禮儀等等,從家庭到學校到整個社會,這是一個對『飲食文化』非常重視的系統,大環境、每一個人以及其建立起的文化,這樣的系統中,要去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就會相對容易!

 

分享給大家書中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1.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事實上,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
  2.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份認同
  3. 每個小小的勝利(small win)都餵養著你的渴望!

關於這三點,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

 

如果,您跟一開始的我一樣,想著『我隨性慣了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也過得很好!為什麼一定要有習慣?習慣會不會綁手綁腳?』還記得上一本『為什麽』書中有提到,我們生活中有超過四成的行為,來自於習慣!我們再來看看,身邊是否有人好像怎麼吃也吃不胖?或者是有些朋友就是能夠持續不斷的閱讀整理甚至出書分享?而我們卻常常因為今天太累明天太忙後天心情不佳…等因素而把原先預計要做的運動計畫或閱讀/書寫計畫擱置一旁?今天沒做,明天沒做,日複一日小小的習慣累積起來的差異,就會看到我們展現出來的生活樣貌!我最佩服的福哥,就是這樣的人!持續高效的產出文章,教學技術依然不斷地升級,生活中不缺席孩子的重要時刻,煎牛排泡咖啡樣樣精通,好似用不玩的時間,其實是他堅持每天早起並在清晨時段給自己最精華的努力!每日早起這個看似小小的習慣,是管理自己精神能量的習慣行動,也造就了福哥不斷升級自我人生的故事!

 

習慣,能讓人不需要額外消耗心思消耗意志力,就能走在自己想前進的路上;

習慣可以讓你騰出自由思考與創意所需的心理空間!有點類似作家小野說的『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我個人的生活其實也是走隨性路線,有了孩子之後的頭幾年更是混亂的每天都被孩子和瑣碎的家務追著跑!所以在那個時候雖然有看書但紀錄做得很零散;雖然有運動但是也是不規律,只要小孩一停課我的所有安排全部暫停!但是隨著兩個孩子上了小學+疫情穩定,我發現早上送了孩子上學後,我有整整四個小時的寶貴時間!一開始我把時間規劃在廚房和家務上!我會在早晨把晚餐備料、採買、或甚至開始燉湯等等,把衣服洗好折好,家裡都整理得乾乾淨淨!我想著這些都做完了我就能好好的坐下來看本書!但執行了一陣子我發現:做完這些我就得去接小孩下課了…而且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我使用時間的習慣不是對閱讀有幫助的,反而是對“維持家中整潔習慣”有幫助!我習慣了一回到家就開始拼命整理、整理衣櫃整理冰箱整理家人隨手放置的物品,我沒有辦法『坐下來靜心看書』!看著福哥每天清晨道早安,我雖然想要跟進,但一直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轉折點在今年的四月,我想著:五年後,我希望能看到自己在閱讀和書寫上的累積,我想要除了孩子之外,多一些屬於我自己的小小small win。我開始每天提早十五分鐘,也就是5:45起床!因為多了一層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我真的每天早上5:45起床,先伸展身體15分鐘,再來整理一下小孩的便當餐盒和早餐,然後坐下來開始閱讀三十分鐘!最痛苦的是第一週,但是因為可以完成這樣的儀式(運動+閱讀),我內心充滿了感動:在未婚沒小孩時的那種自由感和充實感,因為這樣的小習慣改變,回來了!

 

從四月開始的早起運動+閱讀習慣,持續到現在,六月:已經兩個多月了!而且因為這樣的調整,我意外的改掉了我在家裡沒有辦法靜下心坐下閱讀的習慣!還在這兩個月每個月都累積慢跑超過一百公里!這也讓我想起上一本有跟大家分享的『為什麼』這本書提到的“核心習慣”,一個好的核心習慣(對我而言居然是早起閱讀),影響力大到讓我在生活中自然地做出一連串改變,其實讓我自己很意外!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多方試試看,什麼樣的安排最適合自己:像我早起習慣是為了配合小孩上學才建立的,過了這麼久才想到將原本的閱讀和早起兩個習慣堆疊在一起,改變了我這兩個多月來的生活和找回閱讀的自由!

 

我也反思,跟大家分享的我當初最喜歡的三句話,從三年多前就埋在我的心中;但居然到了三年後,才在現在的系統、環境下發芽!希望這個小小的個人故事可以給每一個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一點小小的鼓勵!有時候想法的形成和心態的建立一樣,需要時間,不用覺得自己比他人快或慢,只要開始嘗試,開始思考,就表示我們已經走在追尋的路上,堅持下去,用小小的習慣、小小的行為去灌溉自己想改變的想法,用每一天每一個行動來投票給未來的自己!

 

再來跟大家分享我覺得書中幾個建立好習慣很實用的方法(改掉壞習慣就是逆向操作):

一: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我覺得不論在個人,或者希望協助孩子建立新習慣,都很好用!例如我想要早起閱讀,那公式就是:『做完目前的習慣(早起泡咖啡)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閱讀30分鐘)。』關鍵在於把想要建立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這個堆疊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意識的盤點自己的生活流。如果是要上班的父母親,每天送小孩出門前應該還要梳妝打扮準備自己,那麼早起閱讀這個堆疊可能會相對困難,反而是有機會在送完小孩,到正式上班前(例如八點送完小孩,但九點才上班),或許有固定空檔可以將閱讀習慣堆疊進去!又或許白天的時間空間並不適合,那麼中午休息、或者是下班後到回家前,甚至需要將閱讀排在睡覺前,這都是可以的,核心概念是用已有的習慣,連結新習慣,創造一個『屬於新習慣的空間和時間』。

 

二:讓提示顯而易見:環境、人的提示

環境的提示這一點我覺得對孩子非常有效!家庭環境基本上就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系統”,家中硬體環境、家人、主要照顧者(人)還有在這個環境中重視的『文化』。小小孩,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在家中時間多,最親近的通常是爸媽,也最在意父母親對他的稱讚,所以身為父母親的我們最能運用我們影響力、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階段!這包含很多的層面,例如從副食品的餵食開始,父母親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培養“專心用餐,什麼都嘗試”的飲食習慣,千萬不要因為希望孩子好餵而拿出手機讓孩子邊看邊吃,父母親也在用餐時將自己的手機收起來(這真的是我們家在孩子開始一起在餐桌吃副食品後,爸爸改變的習慣喔!),這樣對孩子而言,他把注意力放在一同用餐的家人身上而不是手機上。再來,我們希望孩子長大是跟家人邊吃飯邊聊天,是可以好好傾聽和對談的一段美好家庭時光,那麼,也是要從吃副食品時就好好跟孩子建立這樣的互動,跟寶寶聊著即將入口的食物、食材、形容一下食材的質地等等,不但能讓孩子認識食物、享受食物,還有額外的好處:主要照顧者越常和孩子說說話,孩子語言發展會越好!這也順道建立了你們家庭中的餐桌文化,大家用餐時的關注對方、分享自己和傾聽等等。

作者在書中第141頁有提到,我們最早的習慣來自於模仿,並非來自於選擇。我們尤其會模仿三種群體習慣:1、親近的人 2、多數的人 3、有力的人。您,就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您,可以影響孩子很多!幫自己,和孩子,在家中建立屬於您們孕育好習慣的環境吧!

 

三、讓習慣輕而易舉: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最小努力原則

相信我們求學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該去唸書了,但是偏偏就是不想去拿起課本開始複習?下了班原本該去運動的我們,卻攤在沙發上爬不起來?很多時候並不是不想養成習慣,但是『第一步,啟動』往往是最困難的!然而,沒有行動,就只是空想!而想要建立習慣,我們需要行動;習慣養成的關鍵,是頻率!我們很習慣一無聊就拿起手機對嗎?因為這個動作非常簡單,所以手機一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後我們每天拿起,打開,毫無困難!重複幾天之後,現在要戒掉這習慣非常困難!所以要養成一個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讓這個習慣“輕而易舉”。

 

說說我兒子練琴!剛開始,他非常討厭我請他晚餐後練琴,每一次都會先換來他超過三十分鐘的崩潰抵抗,說真的一開始我也非常崩潰+猶豫還要不要堅持學琴!後來,我讀到了『最小努力原則』,我請兒子只要坐在鋼琴前,就好!每天吃完晚餐坐一下鋼琴椅!這個他可以接受,坐上去後雙手很自然地亂按琴鍵,我也不在意!坐滿五分鐘我就請他可以下來去玩耍了~~幼稚園階段就呈現這樣的狀態進到了國小!他慢慢的還是會在晚餐後晃來晃去晃到鋼琴前,有時試著彈他最近聽到的曲調,有時候就練一下老師指派的曲子,但是練琴的時間依然不長,每天大約十分鐘吧(心血來潮時會比較長)!但是對我而言,我看到的進步是:他會主動去接近鋼琴,去練習!而且妹妹也會在聽到哥哥練琴時說:等你練完我也要練!我也會在旁邊附加:那你們趕快練完媽媽也要彈(哈哈哈),於是彈鋼琴有時候需要搶XD  這樣的方法適合開放性目標的我們家,如果是決定走音樂這條路的人,當然就需要更積極的習慣培養!但我想分享的是,孩子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因為不想要練習而抵抗!身為家長的我們,除了罵小孩不認真之外,或許可以試著在第一時間先協助孩子,把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很容易的步驟

以練琴為例,先坐到鋼琴前就好;

以閱讀為例,先請他們把書本放桌上就好;

以運動為例,先穿上運動鞋出去走五分鐘就回來

大家可以套用在想培養習慣的初期。

然後另一個比較能夠做的是陪著孩子一起:媽媽陪你坐在鋼琴前五分鐘(彈小星星給他唱歌也好);媽媽陪你挑一本書放在桌子上;媽媽陪你穿上運動鞋我們出門散步五分鐘…等等。這個陪伴,就是應用上述第二點,模仿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幾乎沒有抵抗力,也是我們很好協助孩子的方法!

 

我一直認為,孩子是最容易建立好習慣的!就像一整個新興重劃區,你可以先規劃區域安排,畫出設計圖,一個個公園或者建築物,就像是我們協助孩子建立的一個個好習慣!一個壞習慣要改掉,就像要拆除一棟老舊的房子,你得先拆了,才能在上面做出新的規劃!

 

作者也在書中提醒我們,習慣的培養要選對戰場

什麼事情對他人來說是勞苦,但對我們而言卻是樂趣(這也需要父母親透過觀察了解孩子來規劃)?做什麼事情對我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還會讓我們忘記時間?像我老公就非常喜歡研究里程,這對他而言是樂趣,對我而言就是苦差事>///< 我就很能享受運動後的暢快感,但這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我學烹飪的老師,就很享受在廚房中為家人做飯、研發出新菜色的滿足…等等!找出自己真正喜歡、或真正重視、願意投注時間的事情,再把想要培養的習慣拆成小小的任務目標,讓自己先能夠採取小行動,培養出習慣,再慢慢的根據自己的進步調整新目標!

 

希望各位也都能從這篇分享,或者這本原子習慣,找到能夠應用在自己生活中的好方法。^^

 

 

 

 

medarchies

發表迴響